唐朝官員品級(唐朝官員品級官袍顏色)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唐朝官員品級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唐朝官員品級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唐朝三省六部官員品級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榮譽職務);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榮譽職務);
三省:中書省(決策、秘書)、門下省(侍從、諫議)、尚書省(行政)、;
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人事)、戶部(戶口、財政)、禮部(禮賓)、兵部(國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一台:禦史台(監察);
五署: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循舊製,與六部分工);
九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與六部分工合作)。
散官:(榮譽職務)。地方官製
虛設(道)置觀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別駕、長史、司馬;錄事、參軍事;
六曹: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
縣:縣令;縣丞、主簿;縣尉、錄事、佐史。
鄉:耆老;
裏:裏正;
村:村正;
保:保長;
鄰:鄰長。四家一鄰,五鄰一保,五保一裏,五裏一鄉;一自然村為一村。城市內無村設坊,坊正和村正相同
---------來自百度百科(求采納)
唐代的品級與散官還與官員服飾等級製度相聯係。唐代規定,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緋(朱紅),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青。同時,唐代高級官員都有一個表示其身份的魚符,以袋盛之,稱為“魚袋”。三品以上官的魚袋以金飾之,稱為金魚袋。五品以上官的魚袋以銀飾之,稱為銀魚袋。
唐朝的官職名稱和品級
唐朝官員的等級叫做品位,共有九品,稱為“流內”。在這九品之下,還有所謂的“流外官”,主要是所謂的“吏”,既辦事員。一到三品中又分“正”、“從”,“正”在“從”之上。四品到九品,除去分“正”、“從”,還各分“上”、“下”,如五品中就有四階,分別為“正五品上”、“正五品下”、“從五品上”和“從五品下”。總計起來,共為三十階,用來區分貴賤、高下、輕重和優劣。文武行政官員稱為職事官,皇親國戚和立了大(軍)功的有爵位和勳、封。所有這些官員都有相應的品位,這個品位或稱“本位”、或稱“散位”,標誌著學曆與資格。散位中最高的是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最下一等是從九品下的“將仕郎”,共二十九階(沒有正一品)。職事官中最高的是正一品的“三師”和“三公”,最下一等是從九品下的“內侍省主事”等,共三十階。三品以上,稱“清望官”,四品以下,但職守重要的,稱“清官”。勳官最高的是正二品的“上柱國”,最下一等是從七品上的“武騎尉”,共十二階。爵位有九等,分別為“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縣候”、“縣伯”、“縣子”和“縣男”,從正一品至從五品。依次是→太守 刺史 知府 縣令太守適當於現在的省長兼軍區司令刺史適當於現在的省督查廳廳長知府適當於現在的市長縣令適當於現在的縣長或地級市長期望對你有幫忙 我國曆史悠久,各朝代的區域區分和當地官的名稱不盡相同。現以西漢為例。皇 帝: 統管朝廷,下設三公輔佐皇帝辦理全國。三公下設九卿,分別辦理刑獄、財務、皇帝宮殿業務等。以下為當地官官名及各自的職權:內史: 掌管辦理京畿當地,治地址長安。景帝時分內史為左右。右扶風、京兆尹、左馮翊均適當於郡守,由於統轄的區域歸於接近國都的當地,所以不稱郡,合稱三輔。州刺史: 武帝時分全國為十三個督查區,稱為州,後演變為行政區,刺史(後改為州牧)為其首席行政長官,後來一起兼管兵權。州下為郡,設有官員為郡 守: 又名太守,為一郡中的最高長官。郡 尉: 專為掌管一郡的軍事,後來改稱都尉。郡 丞: 為郡 之副長官,掌管文書、治安。郡下為縣,設有:縣 令: 萬戶以上的縣的行政長官稱縣令,萬戶以下的稱縣長,縣 尉: 大縣二人,小縣一人,掌握一縣的治安。縣 丞: 為縣令輔佐。縣下為鄉,設有:鄉三老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